張仲超,男,太阳集团1088vip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2013級。參與李娟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導向基團輔助的金屬催化的C—H鍵官能團化的理論分析》并擔任課題組小組長。以第一作者在有機化學領域知名期刊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發表研究論文一篇;在Dalton Transaction參與發表研究論文兩篇;共計主持兩項挑戰杯、一項校級大創及一項國家級大創;現已保送至北京大學攻讀化學(化學基因組學)博士學位。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個有機合成的“藝術家”。在有機合成中從來沒有一個标準答案可言。一個目标分子可以由無限種方法合成,而最簡潔、高效的方法就隐藏在這當中。我認為找到這方法,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這“藝術創作”有着一種狂熱的,癡迷的向往。我渴望探索每一個未知的反應,我熱愛這些不斷變化的答案,因為我知道,即便是最善變的答案,也一定有其内在不變的規律。
高中時期因為參加化學競賽的緣故,我自修了大學必修的四大化學:有機、無機、物化、分析。那時我喜歡化學,大概是因為我喜歡變化。我喜歡探索未知的變化,而一個個在高中課本裡面沒有的奇奇怪怪的化學反應則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不知疲倦地徜徉在化學知識的海洋裡,甚至高考前一周我都還在做着邢其毅先生的基礎有機習題集。所幸高中打下的化學基礎還算紮實,在暨大的這段時間我可以花很多心思和時間在科研工作上,不需要為課業煩惱。
記得大一那年暑假,班主任廖小建老師我介紹到李娟導師課題組從事有關有機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工作的時候,當時課題組是沒有本科生的。導師當時認為本科生基礎薄弱,所以給了我一個很簡單的課題。做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完成了課題,找導師分配新課題。我擔心導師還是給我簡單的課題,于是我就說我有機化學學得很好,不怕難。最後導師就給了我一個研究生都覺得太難不願意接手的課題。
大多人不願意接手的“燙手山芋”,我卻“甘之如饴”,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記得在尋找一個“金屬協同碳氫活化”的過渡态的時候,前前後後嘗試了上百個可能的結構,耗時一個多月,當時腦子裡想的都是如何設計新的結構。就在我要準備放棄這個結構,嘗試新思路的時候,終于得到理想的結果。很多時候成功和失敗往往隻差“再試一次”,但是“再試一次”有時候也需要莫大的勇氣,我想我能夠克服科研工作中的困難大概就是我懷有“再試多一次,說不定就成功了”的信念。
将研究成果轉化為一篇學術論文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需要檢索大量的文獻,布局謀篇,凸顯研究亮點。很多時候寫着寫着就會發現有數據需要補充,寒假為了趕進度出數據,我就幹脆留校到實驗室寫文章。今年寒假的時候天氣非常冷,敲在鍵盤的已然不是手指而是冰棍,沒有暖氣的我隻能打一壺開水用手捂着取暖,腦子裡構思語句,碼字碼得手冷了,再捂暖,然後再碼字。手稿在我和導師的手裡來來回回修改了十幾次,從開題到結題整整曆時一年,最終發表在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這項工作得到了審稿專家的一緻認可,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大的鼓舞和支持。
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了凡事都要有個标準答案,但是這段時間的科研工作經曆是我意識到世間萬物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答案永遠都不僅僅隻有一個。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這些答案有着一種癡迷的向往。我熱愛這些不斷變化的答案,因為我知道,即使是最善變的答案,也一定有其内在不變的規律。我将求索每一個未知的答案,抓住那不變的規律,進而進行我的“藝術創作”,力求能夠将一件件“藝術作品”展現在世人面前。
師長點評:張仲超同學在校期間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刻苦勤奮,專業知識過硬。大一就進入本人課題組進行科學研究,已承擔國創一項,挑戰杯兩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JCR2區文章一篇,其他作者發表SCI-JCR2區文章兩篇。大四已經開始幫助導師帶研究生,已具備了較強的科研能力,現已保送至北京大學攻讀化學(化學基因組學)博士學位。我極力推薦其評選學術之星。
太阳集团1088vip教授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