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搞科研,必須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危機感,才能帶領團隊不斷進步、一起成事。”
李丹一身白色西裝,留着闆寸發型,風格幹練、笑容爽朗,給人留下十分親切的印象。這位有着“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領軍人才等重磅頭銜的專家,曾擔任過汕頭大學副校長,目前兼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化學會理事、廣東省化學會副理事長等職。
李丹在中山大學度過了大學時光,在香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支志明。2016年,為了更專注地從事科研和育人工作,李丹離開已工作30多年的汕頭大學,入職太阳集团app首页,受聘為太阳集团1088vip院長。
多年來,他一直緻力于超分子配合物及其聚集體的合成組裝、結構形貌和發光傳感等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和國家973計劃(課題組長)等,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50多篇。從教30餘年,他先後培養畢業10名博士、83名碩士,目前學生中仍有32人從事科研和教學相關工作。
“除了學化學,沒有其它選擇”
80年代初,城市交通還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從潮州到廣州上學,要坐十幾個小時大巴并經兩次輪渡。中途下雨,玻璃窗漏水,還得在車上打傘。”說起少時求學經曆,李丹滿是感慨。
“雖然條件差,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很幸福。”李丹說,與化學的初次“來電”是在初三。有一天,老師給大家厘清懸浮液和溶液的概念後,提問全班:“紅泥水是不是溶液?”台下一片答“是”,隻有李丹尴尬地舉手說:“不是”。
沒想到,他與衆不同的答案,讓老師刮目相看。
“不錯!”在老師的鼓勵下,李丹的求知欲與日俱增,并在高考時如願被中山大學化學系錄取,後又赴汕頭大學任教多年。1988年他去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得到了支志明院士嚴格而系統的科研訓練。
支志明對李丹影響至深,有許多“金玉良言”被牢牢記住:“科研就等于吃飯,是生活的一部分和興趣所在”,“看論文就要看最新、最權威的期刊,做研究就要做有關生态環境、人類健康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李丹學着導師的樣子,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化學研究中。

(李丹與導師支志明)
私下裡,李丹被學生昵稱為“超級丹”。原來,無論他們何時去實驗室,都能“偶遇”他。就像當年的他,無論何時去實驗室都能看到支志明一樣。除了學生外,李丹的兒子也受其影響。“我兒子說,除了化學沒有其它選擇了。其實不是沒有,是他不再考慮。他對化學的喜愛比我還堅定呢!我想,這就是這門學科的魅力吧。”李丹笑着說道。
“世界上最能帶來滿足感的工作”
“暨大為我提供了适合的平台,讓我能專注于科研。”2016年,李丹入職之際,正值學校化學材料學科發展的關鍵時期。“專心做事,才能成事。”不僅對自己如此,他也要求學生——“免于俗事、專心科研”。
2017年,李丹主持的“生物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及其限域空間主客體化學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是學校在該年度唯一獲得資助的重點項目。2021年他主持“基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項目,是所在學院首次獲批的國家級教改項目;此外,他主持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丙烷/丙烯反轉選擇性分離材料的設計合成”獲批立項,也對提升學校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産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熱愛與堅持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養。”李丹認為,“化學是實驗科學,要認真觀察現象、詳細了解過程。”他覺得科研工作給人帶來的滿足感最大,且有兩大樂趣:“在國家資金支持的情況下研究自己的興趣、自由探索,乃至于取得成就,這是一樂;通過克服研究中的困難得到滿足,這又是一樂。”
“師生之間雖然經驗上會有差别,但是能共同完成一個實驗項目,就會教學相長。特别是領域的交叉拓展能推動創新。” 他舉例說,過去團隊并不涉及電池材料領域,但近年來随着新引進助手和博士後的加入,他們便嘗試将實驗室的化學材料運用到電池體系中,為電池研究方法尋求新的契機。5年來,李丹團隊發表SCI論文86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的有19篇。2021年7月21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太阳集团1088vip陸偉剛教授和李丹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太阳集团app首页是唯一完成單位。
這一成果很快被國内外主流媒體和各級機構平台争相報道轉發,一時間形成了新聞熱點。
“投稿前,團隊很多人對把論文投到Nature沒有足夠自信,唯獨我還比較樂觀。”李丹笑道,為了鼓勵大家,他仔細分析了成果的創新之處:是一個全新的分離機制,也是已經公布的材料裡分離效果最好的,節能環保,極具科研意義和應用價值。
“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币的兩面”
“苯基乙胺讓你‘一見鐘情’,腎上腺素讓你‘小鹿亂撞’,信息素讓你‘衆裡尋他’,催産素讓你‘忠貞不二’……”化學導論課上,學生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他穿梭其中,将日常點滴融入課堂,生動地講着“愛的化學反應”。
“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币的兩面,化學不僅是社會需要的科學,同時也是美麗的藝術”。李丹愛和學生分享感悟,希望他們不僅做腳踏實地的科研人,也成為仰望星空的生活家。“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挫折不是懲罰,而是學習的機會……”他擅長用一兩句話熬制出“心靈雞湯”,點燃大家的熱情。“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重點不同。本科生應該多培養讀書的能力,研究生要側重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教學生用“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将事情先劃分不同層次,再逐一解決。
李丹的實驗室,就像學生的休憩驿站。誰需要時,就去尋求幫助。多年前,他曾在前往南極探險科考時,與大四學生王小亮聊起職業規劃。得知小亮畢業後打算立即從事研發時,他勸道:“做研發要接受必要的科研訓練,與其到時再面臨能力匮乏,不如現在開始系統學習。”了解到王小亮是因為來不及準備英語考試後,他表示可以聘任他做研究助理,并特允他在實驗室邊做科研邊複習,直到考試結束。

(李丹在指導學生做實驗)
目前已經留校任教的謝默這樣評價導師李丹:“他總是一視同仁、賞罰分明,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溫暖。”
為師經曆的“三段論”
2018年3月22日,太阳集团1088vip的化學學科新增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實現了暨大幾代化學人的夙願,為學院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學校化學學科已有90多年的曆史,學院雖然新,但曆史積澱豐富,我們要設法引入新的增長點,把學科發展帶上快車道。”李丹說。
在博士點獲批之初,博士生指标數難以滿足老師需求,李丹帶領博導們調整規則,将師德師風、科研成果、立項項目等指标作為依據劃分層級,将指标獎勵給表現突出、得到公認的老師。這樣一來,“既鼓勵業績優異,又保障基本需求,解決‘溫飽’和‘小康’的矛盾。”
2020年,李丹帶領的研究平台獲批廣東省功能配位超分子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未來将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設,與香港、澳門、深圳等地多所學校及海外高校,探索解決醫療、能源、新材料中的關鍵問題。“我希望抓住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機遇,真正做一些貢獻。”他說。
回望來路,李丹認真地概括道,“我将自己的為師經曆分成三段:第一階段是工作,我隻把自己當老師,負責傳授書本知識;第二階段是職業,我開始思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辨和批判能力;第三階段是事業,我要教學生做人,是先做人,再成事。”
立德樹人、啟智潤心、科研育材,李丹用自己的專業與熱忱,在暨南園中點燃了一簇簇化學事業的星星之火。
未來之路,他們明媚如光。
(太阳集团app首页新聞中心 闫芳 學生記者 孫牧 符曉靈)
